close

books.jpg

究竟應該先研究理論,還是先從案例著手?在分組報告中我們出現這樣的爭論。A同學認為我們該先把蒐集來的學術文章、論文期刊通通讀過一遍,等有全盤了解之後再找案例研究;B同學認為,只要先懂大概就好,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現象或是一個案例,確認議題之後,再回頭旁徵博引學術資源、提出論證。一開始我也覺得狼吞虎嚥一堆研究(在時間內讀完reading list永遠是不可能的任務)好像沒有幫助,畢竟這是有時間跟範圍限制的Group work,不如且戰且走,快速了解問題,就出手做。

結果是,白做。

白做的原因是,舉例來說,我從認知判斷消費鑽石這件事情可以成為Materialism的marketing practice驗證,因為Materlialism常跟奢侈性消費畫上等號,等我真的開始Materialism的literature review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情,我顯然得把Materialism與Symbolic consumption攪和在一塊。這讓我學到多半時候之所以看山不是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山。我常本能得使用common sense(套句Peter教授的話,還有經常害死人的Global assumption也是)判斷事情,但經驗證明,我是錯的機率很高。我太過淺薄的理所當然,也許是因為人生中的一些小勝利讓自己習慣隨著腦袋裡靈光乍現而有所反應。在工作上有時候讓我歪打正著,但在嚴謹的學術領域,嘿嘿,大家可不是這樣玩的。研究、對話、思考、辯證,知識是一點一滴能腦袋裡擠壓出來的。

只是,回到現實世界中又是如何呢?決策不只要又狠又準,還要快,屆時拿捏的原則該是什麼?如果王永慶當年是靠經驗靠智慧靠靈光乍現打下江山,嚴謹的學術研究對他而言的意義是什麽?

這整件事情讓我聯想到一個打從決定出國留學就一直存在腦海裡的疑問。我的工作經驗該如何與學術連結?工作多年之後再回到校園,我可以獲得什麼?我在工作上碰到的疑難雜症真的是學術領域可以解答的?

在第一個學期的課程剛結束的現在,我想我的答案是60% positive。再過幾個月之後,我希望這個數字可以更高。

Lancaster University的Marketing department中不少的講師都有工作經驗,更不乏有回校園讀碩士,再回職場,然後又再進入學術殿堂攻讀博士,最後轉行教書。或許我可以從這個歷程假設,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的互相驗證,應該會對於重回職場這件事情有「非常實際」的價值吧?

一年過後(其實只剩下九個月),我希望我就像古代上武當山練功的小徒弟,下山之後能學了幾招好工夫可以耍弄耍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velor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