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實說,直到莫文蔚出線演出「吉屋出租」(Rent)亞洲巡迴版的咪咪(Mimi)一角,來台大宣傳,我才知道有這樣一部歌舞劇,風靡Broadway已久。

選擇看這部電影,有點賭運氣。228紀念日前的Free Night,電影院沒有太多選擇,不想看劇情結構與前兩集完全一樣,只是死法更噁心的「絕命終結站3」;Roger想看的戰爭英雄片「鍋蓋頭」也引不起我的興趣,這類型電影太多,故事情節雖不同,呈現的氣氛與意境卻八九不離十,賣的是英雄情結;若要看的是戰爭寫實的殘酷鏡頭,我想,連續十集的HBO影集「諾曼地大登陸」已經是經典。

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我真的要說,如果你沒有機會到紐約Broadway看舞台劇,請千萬千萬不要錯過「吉屋出租」電影版。

「吉屋出租」的故事結構十分單純,節奏輕快,沒有耗資千萬的大場面,沒有知名大卡司的演技較量,沒有辣妹有沒帥哥,沒有好萊塢熟悉臉孔,但導演手中鏡頭捕捉紀錄的影像及聲音卻不斷傳遞著沉著且獨特的訊息,觸動你的神經。

「吉屋出租」電影版中,除鋼管舞孃咪咪與律師瓊安(Joan)之外,其餘六人都是歌舞劇首度公演的卡司,表情與肢體動作不如好萊塢巨星細膩,但保證是舞台劇原汁原味,導演盡量維持舞台劇精神。

在我眼裡,「吉屋出租」是部熱情洋溢的電影,只是這股熱情盡興散發在主流價值光環掩蔽下的陰暗裡。同性戀、愛滋病、貧窮、色情、死亡,與熱情、愛情、友情、藝術創作,盤根錯節的緊緊糾結在一起。在主流價值箝制下的我們,看戲裡的每一位主人翁豪放不羈,卻充滿缺陷的人生,恍如活在不同次元的世界裡。

七位好朋友(除了Benny)在酒館聚會的那一段歌舞,盡情唱出舞出「現代版」的波希米亞精神,用最不見容於社會,也最「不入流」的自白與調侃,一針針刺進上流社會的房東雇主們的道德神經。生活在紐約東村的這群生活詩人,奉行不諱「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精神。

八位好朋友,兩對同性戀,一對正常戀人;這三對Couples中,有四人罹患AIDS。剩下一個是被女友拋棄,女友愛上另一個女人的年輕電影創作家;另一位是曾經窩身貧窮,今日卻與昔日夥伴敵對的商人。

電影版劇情結局老實說還是不脫離芭樂,用死亡泣訴愛情。但是歌舞劇中的音樂,以及歌詞中傳唱的情境,真是美妙。歌舞劇之所能感動人,因為肢體與聲音,最是能傳遞生命力的媒介,說話沒有力量,用唱的,從肚子、胸膛,你的肺、你的心、你的腦袋,你的喉嚨嘶吼出生命的熱度。

「吉屋出租」是戲劇新銳Jonathan Larson一人完成,他生命與他的歌舞劇一樣充滿戲劇性。他在正式上演前的最後一次彩排後,因為動脈瘤而去世,享年僅35歲。

我知道,在每個人血液裡都有著波希米亞基因。生活中某些時刻,一定會有想要流浪,想要打破規矩,想要隨著在心裡狂喊的很久的聲音的感覺淹沒自己,想要用最墮落的方式謀殺自己。

我就有,感到很困難的時候,想要逃避,想要渾噩過日子;不知道該何抉擇時,我想要隨著感情自由流動,忘記該死的道德與該做、不該做,我要決定今天愛誰明天不愛誰;我不想在乎別人眼光與評斷,我拒絕充滿罪惡感,我要追求完全自由;那些看不順眼的人去吃屎,我想要沒錢沒地位沒未來沒姿色沒腦袋也能活得理直氣又壯。

然而,就像被狂風驟雨打溼的衣服,終究會乾,也留不下任何痕跡,我的波希米亞夢,總會在我已被社會與教育馴化的軟體程式裡,失去蹤影,從我想要實現的生活裡,回到現實的生活裡。因為,該死的,我沒有勇氣,懦弱想要更多,卻又更害怕失去,更擔心在這世界失去位置。

之所以喜歡「吉屋出租」,是因為羨慕著那種誠實又用力活著的態度,完全主宰自己,與自己的生活。也許,是自私、墮落、不付責任,陰暗如影隨形,但如同歌舞劇開場的歌詞,「一年五十二萬七千六百分鐘,你用什麼紀錄?」他們用生命熱情寫下自己的註記,我留下什麼?

很難走上跟戲裡主人翁的路,用極端戲劇與藝術性的刺激,證明自己存在。唯一能做的,就在日復一日,就要貧乏到枯萎,忙到沒有感動的生活中,注入一丁點波希米亞精神,說自己想說,做自己想做,Coz , No day but tod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ravelordie 的頭像
    travelordie

    找個舒服的位置好好活著吧

    travelor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