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有人問我快30歲了,學到最多的是什麼?我應該會說:選擇。但這也是我覺得學不會的部分。要怎樣做出不後悔的選擇(甚至隔很久之後),我想判斷力是關鍵。我常想如果我能每一件大小事都判斷正確,這輩子我肯定成功了。

但事實上是如果將我的30年攤開跟張忠謀的第一個30年相比,我想最大的差別會在於他作了一連串正確的選擇;而我常覺得有點不知所措,更多時候是後悔了我怎麼會選擇這個笨死了蠢死了的答案。


前陣子讀了商周一篇文章,讓我對自己經常出問題的判斷力找到了答案。我覺得十分有趣,在其實不應該浪費任何時間寫部落格的忙碌程度下,還是決定摘錄一些重點跟大家分享。

 
作者是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她有多麼傑出去google一下就知道了我不多說。整篇文章大致是根據一個實驗推論出觀點:人會去選擇比較容易區分東西,以避免麻煩;而且在事後找理由自圓其說。


實驗是這樣的:有一群醫生在實驗中被隨機分成兩組,在只能選擇一個病人動某種手術的情況下,請醫生看病歷決定誰比較適合。第一組醫生被要求在甲乙兩位病人中選擇,甲是72歲退休警察身體情況良好;乙是52歲女記者有酗酒與糖尿病。結果是62%的醫生選擇了52歲的女病人。


擇很合理,因為年紀大動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大,醫生要規避風險同時提高手術成功機率自然選擇乙。
 
第二組醫生同樣看了甲乙病歷,但這次加入病人丙在選項之中。丙是55歲的酒店老闆娘,身體狀況良好但每天抽三包菸,與乙的條件相似。猜猜看第二組的醫生會怎樣選擇呢? 答案是58%的醫生選擇了70歲的病人。乙、丙二人僅各得21%
 
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為什麼兩組醫生的選擇與判斷會差別這樣大?(答案不是哪一組醫生比較笨,請記得實驗是隨機抽樣的)不同只有病人的數量而已。第一組醫生不願意選擇的甲變成了第二組醫生的首選呢?而選擇乙卻只佔21%。
 
洪蘭認為,原因在丙。因為乙與丙很難區分,人會傾向去選擇比較沒有麻煩,但卻容易區分的東西,這是第二組選擇甲的理由。洪蘭說,如果有兩條線長度很接近很難分出高下,這時如果出現第三條線是很不一樣,人會自然選擇第三條,而忽略第三條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最有趣的是,實驗發現人會在行為發生之後找理由。當問第二組醫生為什麼選甲,普遍的回應是甲的健康情況比較好,開刀成功機率較高。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好理由。因為第一組醫生大多不願選擇甲,。根據洪蘭的說法,第二組醫生也不是故意要欺騙,他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判斷的原因。
 
另一個實驗更有趣。有位病人患了裂腦(split-brain)的毛病,白話點說就是左腦與右腦不能通訊,當醫生給這種病人的右腦看雪景,左腦看雞爪的圖片,然後要求病人左手(右腦控制)從一堆東西中挑出最適合的工具的時候,他的左手會選擇鏟子(因為左腦看到雪景)。左腦完全不知道右腦看到了什麼。當病人看到自己左手拿了鏟子,他會回答拿鏟子是為了清除雞糞。由此可證,人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最自以為是、最合理的辯護
 
雖然第二例子不是非常明確。但我相信人常會被自己所愚弄啊,不管是被情緒、大腦還是天性操控而做出了莫名其妙的判斷與選擇,小則聯考選擇題,大至該嫁哪個人。像我就是,我現在不就是很buy in這篇文章,相信我終於為我的曾經做出的蠢事找到了所有的答案,而且還可以自圓其說的安慰自己這一切都不是我的錯,這根本就是老天的設計瑕疵惹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velord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